2005年12月14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三版:民生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寻觅20年的古战图现世
本报记者 慕容梦漪

  近日,安徽省博物馆发现了13幅宝图。据初步考证,其为记录了1885年中法战争镇海之役全过程的《文庄公甲申浙东海防图》,并在第一时间将这个喜讯告诉了宁波镇海的海防文史研究专家洪余庆。12月3日,洪余庆和有关专家刚刚从安徽省博物馆“探亲”回来,不仅亲见了这13幅无价之宝,还带回了13幅图的影像资料。
  120年前发生在宁波的这场战役,其海防图为什么会被发现并保存在安徽省博物馆呢?这些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保存在安徽省博物馆的绢制彩绘画卷,究竟有着怎样不可替代的价值?洪余庆这20年漫长追寻路经历了什么?12月8日,记者到镇海寻找答案。

  13幅古图  气势不凡
  20年了,在全国各地奔走的洪余庆不会想到,寻找这十余幅海防图会需要整整20年;20年后的今天,姗姗来迟的消息使68岁的洪余庆久久地沉浸在喜悦中。
  据洪余庆介绍,发生在1885年的中法镇海口之战,是中国近代海防史上惟一一次中方取得全面胜利的战役,这次发现的海防图很可能是当时的浙江巡抚刘秉璋为了向皇太后慈禧和光绪皇帝奏报镇海口布防和战守组织以及得胜经过,令宁绍台道薛福成负责绘制而成。在当时,这可说是一组秘密军事图。这些图形象逼真、具体细腻,使人看后如临现场,对战役一无所知的人,只要细心看过此图,也能对整个战役经过有全面的了解。因而看过图后,清皇室十分赞赏刘秉璋在战役中的表现。
  全套海防图共13幅,据初步考证,为中法战争镇海之役后绘制而成,计纪念题跋一幅,和“设立电杆”、“分段筑堤”、“机器打桩”、“水陆勇丁挑石沉船”、“水陆藏雷”、“迁置教士”、“杜绝引水及撤灯去标”、“上元接仗获胜情形”、“再毁法船”、“放哨击敌”、“堕炮自伤”、“夜袭法船”12幅分图。组图气势磅礴,每幅长106厘米,宽77厘米,用工笔手法,在精致的绢布上用彩色详细绘制了我方兵营火力布防、甬江设障位置、前后方联络、有线电报线路走向以及主要战斗经过。上面还逼真地描绘了120年前镇海和宁波城区的街市面貌、城墙走向和城市布局等实景。在这些图卷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从镇海经宁波一直连接到杭州的有线电报线路图。除题跋一幅外,每幅图均有标题,并辅以文字说明。
  老洪说,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描述中法战争数量最多、信息含量最高的布置战守图。

  20年寻访  终不言弃
  洪余庆寻找这些图,开始于1985年。那一年恰逢镇海口战役大捷100周年,一个关于镇海口战役研究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镇海举行。据他介绍,席间有北京来的专家提及,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室保存有一幅《镇海口海防布置战守情形图》彩色正本全图,长5米多,宽1米左右。这是当年浙江方面向朝廷报告该次战役布防情况的军事地图,上面描绘着甬江口兵力布防的主要情况。后镇海有关方面设法按原图尺寸复制了一幅,存放在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展览厅最显眼的位置。
  这幅长卷引起了洪余庆的浓厚兴趣。他想起了1975年自己在天一阁博物馆请人誊写下来的清代一本名为《镇海炮台防堵事宜》的书。书内的10段文字,描述的是中法镇海口战役的布防战守全过程,恰与该图各个场景一一相配。一个大胆的念头出现在洪余庆脑中:会不会还有10幅更为详细更为具体的分图存在?经过查阅大量有关史料后,很多专家断定,当年由浙江巡抚刘秉璋派人绘制的上报朝廷的军事地图,除了这幅正本全图,还有10幅更为详细的“分设图”。
  可图在哪儿呢?那段时期洪余庆和同事正为了筹建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而四处奔走,搜集藏品和文字资料,每到一处,洪余庆都不忘向当地博物馆、文物部门打听那10幅“分设图”,但每次都无果。20年来,洪余庆的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湖南、安徽、江苏、北京……他找到了许多跟镇海口战役有关的宝贝,就是没有发现他一直记挂的“分设图”。洪余庆还向国内许多地方的博物馆、图书馆发信、去电询问分设图的有关情况,但多年来一直杳无音信。“就像心中有个结,总是放不下。”

  宝图现身  意义非凡
  1995年,洪余庆已经58岁了。到安徽省博物馆寻访的时候,他向时任安徽省博物馆保管部主任的黄秀英打听图卷下落,并再一次失望。洪余庆还是嘱咐黄秀英,如果发现图卷,请一定告知。
  洪余庆说,刘秉璋是安徽人,中法战争镇海战役时,他是浙江最高行政长官,也是镇海战役实际上的最高决策者和指挥者。虽未亲临前线,但他在战前曾深入沿海,两次到镇海实地勘察,亲自决定镇海的防御方针和具体部署,并增建镇海至宁波的电报线路。而由他直接掌控的10幅用于指挥战役的更为详尽的分设图,很有可能跟随着他回到了家乡。
  整整20年,洪余庆一直没有找到令他魂牵梦萦的“分设图”。今年11月中旬的一天夜晚,一个电话让洪余庆兴奋得一宿没睡:“图找到了,老洪,图找到了!”电话是黄秀英打来的,此时她已经是安徽省博物馆副馆长了。原来,这些图由刘秉璋的后人辗转捐赠给了安徽省博物馆,当时有关人员不知道这些图的真正价值,使它们在文物仓库中沉睡了几十年。黄秀英发现后,想起了老洪的托付,相信这是镇海方面一直在寻找的海防分解图。他们立即请该省文物专家小组进行了鉴定,这些图后被确定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他们随即采取了最高级别的修复和保护措施。同时,黄秀英辗转找到了老洪的电话,将这一消息告诉老洪。
  11月30日,对此高度重视的镇海区宣传部组织了洪余庆等人前往安徽。在安徽省博物馆,老洪等终于亲眼见到了保存非常完好,绘有家乡旧貌、描绘着发生在家乡的战役的13幅古代军事图,并带回了安徽博物馆精心准备的录有13幅图的影像资料。
  据研究人员透露,史料显示的10幅“分设图”与安徽省博物馆所藏图卷的名称有所出入。也有可能安徽版图卷是幅草稿,史书记录图卷是最后的正本。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馆长王杏凤表示,这组图较为全面直观地展示了此次战役的整个过程,与纪念馆所陈列的《镇海口海防布置战守情形图》相呼应,透露出丰富的历史信息,对研究当时镇海和整个宁波地区的军事、政治、城市建设、文化历史等具有极高的价值。